实验一 包 扎 和 止 血
包 扎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掌握绷带、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包扎技术。
【实验原理】
利用绷带或三角巾对伤部位进行包扎,具有覆盖、保护创口及支持伤肢和减轻肿胀的作用。
【实验器材】
普通卷轴绷带、三角巾、医用橡皮膏、剪刀等。
【方法与步骤】
一、绷带包扎法
(一)环形包扎法
此法适用于包扎额部、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,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法的开始和结束。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,用一手拇指压住,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,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,然后继续环绕包扎,后一圈覆盖前一圈,包扎3~4圈即可。
(二)螺旋形包扎法
此法适用于包扎上臂、大腿等肢体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。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,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,后一圈盖前一圈的1/2到2/3即可。
(三)反折螺旋形包扎法
此法适用于包扎前臂、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。包扎时环形包扎法开始,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,将其上缘反折(注意要避开伤处)并压住前一圈的1/2到2/3,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。
(四)“8”形包扎法
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,有两种方法:
1.从关节中心开始,先做环形包扎,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,一圈绕关节的上方,一圈绕关节的下方,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,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/2到2/3,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。
2.从关节下方开始,先做环形包扎,然后将卷带自下而上、自上而下来回做“8”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,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。
二、三角巾包扎法
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,有顶角、底角、斜边和底边等名称。
(一)手部包扎法
三角巾平铺,患手手掌向下,指尖对三角巾的顶角,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,底边横放于腕部,然后将三角巾的顶角向上反折,再将两底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,在腕背打结。
(二)足部包扎法
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。
(三)头部包扎法
将三角巾的底边置于前额,顶角朝向头后正中,然后将底边从前额绕到头后,在枕后交叉再绕至前额打结,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。
(四)大悬臂带
适用于除肱骨与锁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损伤。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肢的肘后,一底角置于健侧的肩上,肘关节屈曲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,将上方的底角上折,包住前臂,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,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向前面,用橡皮膏或别针固定。
(五)小悬臂带
此法适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。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,其中央置于伤肢前臂的下1/3处,两端在颈后打结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,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。
2.包扎时动作要熟练、柔和、松紧适中。
3.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,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,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。
4.螺旋形包扎、反折螺旋形包扎、“8”字形包扎,每圈都要压住前一端的1/2到2/3。
5.包扎四肢时应使指、趾端外露,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。
止 血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熟悉全身主要浅有动脉的体表位置并能准确定位,熟练掌握操作指压止血和止血带止血法。
【实验原理】
因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,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,甚至危及生命,所以必须进行止血。通过压迫与出血部位相应的表浅动脉,可起到临时止血、抢救生命的作用。
【实验器材】
止血带、软布、卷轴绷带等。
【方法与步骤】
一、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定位和指压止血法
3人一组,先阅读实验指导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准确位置,然后一人监督,另2人互相进行浅表动脉的定位。
(一)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
在耳屏前方用拇指摸到搏动后,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。此法用于同侧头额、颞部的临时止血。
(二)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
在下颌角前约1.5cm处,用拇指摸到搏动后,将该动脉压在下颌骨上。此法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(三)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
在锁骨上方、胸锁乳突肌外缘,用拇指摸到搏动后,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。此地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臂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(四)肱动脉压迫止血法
使患臂稍外展外旋,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,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将该动脉压迫于肱骨上。此法用于同侧前臂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(五)指动脉压迫止血法
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,用拇、食指相对夹住。此法用于手指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(六)股动脉压迫止血法
在腹股沟中点处摸到搏动后,用两手拇指重叠(或用掌根),压迫该动脉于股骨面上。此法用于同侧大腿、小腿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(七)胫前、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
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、食指分别按压在内踝与跟骨间和足背横纹的中点。此法用于同侧足部出血的临时出血。
二、止血带止血法
(一)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
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于三角巾、毛巾或衣服垫好,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示、中指夹住靠在垫上,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,绕肢体2~3圈(压在留出的那一部分止血带上)后,将残留端夹在示、中指间拉出即可。
(二)紧扎止血带止血法
在伤口处用绷带、三角巾等勒紧止血,其中第一圈绕扎为衬垫、第二、第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勒紧,然后打结。以上两种方法常用于四肢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用指压止血法时一定要找准表浅动脉压迫点的位置,但不要在正常人体上进行压迫(特别是颈部的动脉),以防引起意外。
2.用止血带止血时,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,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扎止血带。
3.上肢出血时,止血带要扎在上臂(但不要扎在1/3处);下肢出血时,止血带扎在大腿靠近伤口的近心端。
4.上肢每隔30min、下肢每隔1h须放松一次止血带,放松时间约2~3min并暂时改用压迫止血法,以免引起肢体缺血而发生坏死,但上止血带的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h。
5.上了止血带后要留明显的标签,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、部位、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和重上止血带的时间等。
6.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临时止血后,都应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。
实验二 骨折、脱位的临时固定和搬运
骨折、脱位的临时固定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正确掌握和熟练操作锁骨骨折、肱骨干骨折、手腕部骨折、股骨骨折、小腿骨折、腰椎骨折及肩关节、肘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。
【实验原理】
对伤部进行临时固定,具有限制伤肢活动,避免加重损伤等作用。
【实验器材】
各种长度和宽度的夹板、绷带、三角巾、棉花、担架或床板等。
【方法与步骤】
一、骨折的临时固定
1.锁骨骨折
用3条三角巾分别折成宽带,两条做成环套于双肩,另一条在背部两环拉紧打结,腋下放置棉垫等松软物,以防腋下组织受压,最后以小悬臂带将伤肢挂起。
2.肱骨干骨折
取两块合适夹板,分别置于伤肢外侧和内侧,用叠成带状的三角巾在骨折的上下两端将夹板固定,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挂起后用三角巾把伤肢绑在躯干上加以固定。
3.前臂骨折
将前臂处于中间位,拇指朝上,肘关节屈曲90°,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分别用两块有垫夹板固定(夹板的长度应超过肘和手腕),用3~4条宽带绑缚夹板,最后用大悬臂带将前臂挂于胸前。
4.手腕部骨折
患手握棉花团或绷带卷,用一有垫夹板置于前臂和手的掌侧,用绷带缠绕固定,最后用大悬臂带将患肢挂于胸前。
5.股骨骨折
用两块长夹板分别置于伤肢的内外侧,内侧夹板的长度从大腿根至足踝,外侧夹板的长度从腋下至足跟,然后用5~8条宽带固定夹板,在外侧打结。
6.小腿骨折
用两块长夹板置于伤肢的内外侧,内外侧夹板的长度从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,然后用4~5条宽带固定夹板,分别在膝上、膝下和踝部外侧打结。
二、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
1.肩关节脱位
肩关节发生前脱位后,将患肢肘关节屈曲90°,取两条三角巾折成宽带后,一条斜挎于胸背部吊起患侧前臂并在健侧肩上打结,另一条包绕患肢上臂后在健侧腋下打结。
2.肘关节脱位
肘关节发生后脱位后,将一钢丝夹板弯成135°左右,置于患肘后用绷带缠绕扎紧,再用小悬臂带悬于胸前;另一种方法是用两条三角巾折成宽带,一条悬挂患臂后斜挎于胸背部在健肩上打结,另一条则绕过患肢上臂后在健侧腋下打结。
三、粘胶固定
1.指间关节扭伤
将伤指与健指固定在一起,两条粘膏的位置不要妨碍关节的屈伸运动。
2.第一掌指关节损伤
粘膏支持带的缠绕方向应防止第一掌指关节过伸与外展。
3.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
用两条粘膏由腘窝部交叉绕至膝部前面固定。
4.胫骨粗隆骨软骨炎
用粘膏将膝固定于直立位3~4周。
5.大腿肌肉拉伤
大腿肌肉拉伤后再训练时必须用弹力护腿,以限制肌肉收缩的范围,避免再伤。
6.跟腱损伤
用粘膏带将踝微背伸位(80°)固定,使跟腱得到保护和休息。
7.跖腱膜损伤
先用粘膏固定,然后再裹上弹力绷带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骨折后应及时固定,尽量避免移动断端而加重伤情。
2.固定用的夹板长度、宽度要适当,应将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。
3.要用软布、绷带或棉花包垫后再上夹板,以防局部压迫性损伤。
4.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指、趾端,便于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。
伤员的搬运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正确掌握徒手搬运、双人搬运、三人搬运的操作方法和运用。
【实验器材】
担架、床板等。
【实验内容】
一、单人徒手搬运法
适用于伤员伤势轻、距离短的情况。
1.扶持法
伤势轻、神志清醒,能自己行走的伤员。
急救者位于伤员的体侧,一手抱住伤员腰部。伤员的手绕过急救者颈后至肩上,急救者的另一手握住伤员腰部,两人协调缓行。
2.抱持法
适用于伤势轻、神志清醒,不能自己行走的伤员。
急救者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,另一手托住伤员的大腿及腘窝,将伤员抱起,伤员的一侧臂挂在急救者的肩上。
二、双人托椅式
适用于神志清醒、足部损伤、行走困难的伤员。
两名急救者相对而立,各以一手互握对方的前臂,另一手互搭在对方的肩上。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,背部支持于急救者的另一臂上,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。
三、卧式三人搬运法
适用于神志不清或损伤严重的伤员。
三名急救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。第一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,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,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,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。
四、担架搬运法
适用于各种伤员,特别是木板担架适用于脊柱骨折伤员。
特制的担架可用棉被或毛毡垫好,将病人放入,并盖好保暖。若伤员神志不清,需用宽带将其固定在担架上。如有脊柱骨折,不宜使用特制担架时,可采用床板、门板等临时担架。
五、车辆搬运法
适用于伤员伤势严重、路程较远的情况。
伤员伤势严重、运送路程较远时,应用车辆,最好用救护车,车宜慢行,避免震动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卧式三人搬运法中第一人应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部。
2.担架搬运时若伤员神志不清需用宽带将其固定在担架上。
实验三 成人心肺复苏术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,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。
【实验原理】
在某些意外情况下,人体在发生心跳、呼吸突然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。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,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~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,甚至不能恢复,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。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。
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,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。病人心跳、呼吸停止,全身肌肉松弛,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弛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。采取头后仰、抬举下颌,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,使呼吸道通畅,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。
心跳停止后,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,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,很快就会出现坏死。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,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。
【实验器材】
心肺复苏模拟人、无菌纱布、酒精棉球、镊子等。
【方法与步骤】
一、熟悉心肺复苏模拟人模型
在教师的指导下,认真阅读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说明书,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。
二、心肺复苏术
(一)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
发现昏迷倒地的病人后,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:“喂、你怎么了”?若无反应,立即掐压人中、合谷5s,若病人仍未苏醒,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120。然后将病人放置成复苏体位,即病人仰卧、头、颈、躯干平直无扭曲,双手放于躯干两侧。
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: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,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,抬起下颌。
(二)人工呼吸
在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,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,感受有无气息进出,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,观察其有无起伏。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,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。
在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。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;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,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(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,若条件许可先
用一块无菌纱布盖住病人的口),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,直至病人胸部上抬。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,放松捏鼻的手指,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,轻轻抬起头部,眼视病人胸部,同时吸入新鲜空气,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。每次通气量不要太大,只产生明显胸廓起伏即可。通气频率为8-10次/min。
(三)胸外心脏按压
先判断病人有无脉搏。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号部保持后仰,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病人颈动脉,用示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(男子可先触及喉结),然后向旁滑移2~3cm,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触摸颈动脉搏动。
在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,就应立即准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。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,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,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,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;首先以食指、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,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(剑突处),以此作为定位标志;然后将示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上切迹上方,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。再将定位手取下,将一手掌要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,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。
抢救者双臂应伸直,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,垂直向下用力按压,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次/min,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至少为5cm。
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:遵循上述步骤,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,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。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,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:1或4:1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,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、颌下软组织,也不要颈过伸。
2.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,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,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。
3.判断有无脉搏时,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,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,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s。
4.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衡、有规律地进行,不能间断,也不能忽快忽慢,禁止做猛烈地冲压,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,否则易引起肋骨或肋软骨骨折。
5.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(特别是肘关节要伸直),不要左右摆动,双手掌要重叠放置,不可交叉放置,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。
6.新版成人心肺复苏顺序ABC→CAB
胸部按压(C,compression)
开放气道(A,airway)
人工呼吸(B,breathing)
实验四 拔火罐
【实验目的】
了解拔罐疗法的原理和各种拔罐法的应用,掌握投火法的操作方法。
【实验原理】
通过用罐具对病变部位的吸拔,将体表的病灶及经络、穴位、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、热毒、瘀血、脓血等排出体外;另一方面使局部产生机械刺激作用、温热作用和生物作用(自家溶血)。
【实验器材】
治疗盘、玻璃火罐、止血钳、95%酒精棉球、火柴、酒精灯、治疗碗(内盛1/3水)、万花油、棉签、中浴巾。
【方法与步骤】
1.操作者准备:仪表、洗手、戴口罩。
2.查对:姓名、床号、医嘱(双肾腧拔火罐,留罐5分钟)
3.评估、解释、嘱受试者准备(排空二便,清洁腰部皮肤)。
4.治疗室准备:
· 查对:姓名、拔罐的穴位数、玻璃罐的完整性、型号及数量、酒精的浓度(95%)。
· 治疗盘内备中号玻璃火罐2、止血钳、95%酒精棉球、火柴、酒精灯、治疗碗、万花油、棉签。另备中浴巾
5.床边操作:
· 查对:姓名、拔罐的穴位、玻璃罐的完整性、型号
· 摆体位:府卧位,暴露腰部、保暖。
· 点火:用火柴将酒精灯点燃,余下的火柴放治疗碗。
· 拔罐:用止血钳夹紧一个95%的酒精棉球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,并伸入罐内中段绕2周后迅速退出,立即将罐扣在所选穴位,用同法拔另一火罐。将带火的棉球放入治疗碗。用中浴巾盖在罐上,留罐5分钟。
· 观察:观察受试者的反应和被吸附皮肤的颜色。
· 起罐:一手夹住罐体,另一手的手指按压罐口皮肤,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罐。局部涂上万花油。
· 整理:协助受试者整理衣被。清理用物,物归原处,火罐常规消毒备用。 洗手、记录
【注意事项】
1.舒适持久体位,避免直接吹风,保暖。
2.查罐,动作要稳、准、快,避免损伤(防止烫伤和起罐时强拉)。
3.出现水泡应正确处理。局部发热、发紧、发酸、痛较明显或有灼热,应取下重拔。
4.有晕罐先兆的处理:去罐→平卧→轻者喝开水休息;重者即通知医生并对症处理。
实验五 运动按摩
【实验目的】
通过本实验正确掌握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,并应用于运动实践。
【实验原理】
利用按摩的各种不同的按摩手法及按摩时间、面积、强度、频率的调整,以达到调整人体运动前、中、后的身体机能或心理状态,或消除疲劳或预防伤病的作用。
【实验器材】
按摩床、按摩介质、舒活酒等。
【实验内容】
一、运动前按摩
1.目的和作用
目的:使运动员保持训练和比赛前的良好状态(竞技状态)。
作用:A.增强肌肉的力量;B.增进关节、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;C.提高运动能力,预防损伤。一般情况下应与准备活动结合起来。
2.按摩时间
按摩时间约2~10分钟,按摩后3~5分钟投入训练或比赛。
3.手法
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分不同情况进行按摩。
(1)克服比赛前紧张状态(抑制手法)
如运动员比赛前过度兴奋、坐立不安、情绪激动、多尿、运动协调性下降等,可采取较长时间、面积较大的局部按摩;也可按摩运动员负担最大的关节的肌群进行轻推摩、揉、揉捏手法;或可采用缓和头部按摩起镇静作用(也可用于失眠、头痛)。要求:动作轻快、柔和,以免过度抑制。
(2)克服赛前精神不振(兴奋手法)
要查明原因、消除思想因素,同时配合按摩。常用手法:重推摩、擦摩、(重)揉捏、叩打等。要求:用力较大、速度较快、时间较短,以提高兴奋性。还可揉风池、太阳、内关等穴。
(3)克服赛前局部关节、肌肉无力。
一般准备活动之后采用。手法:重推、擦摩、重揉捏、搓、叩打。要求:较重、频率快、时间短、接触面小、局部按摩。
(4)克服赛前皮肤发凉
冬季运动员训练或比赛皮肤发凉、关节、肌肉僵硬,影响运动成绩或造成运动损伤。用较重而快速的推摩和擦摩。促进血液循环,加强温热感,增强关节、韧带、肌肉功能。
二、运动中按摩(运动间歇中的按摩)
1.适用项目
如投掷、跳跃、体操、举重、跳水等。
2.目的
消除疲劳、恢复体力、提高其兴奋性。
3.时间
3~5分钟。
4.手法
根据项目特点和间歇的长短,采用短暂兴奋的手法,消除肌肉的紧张和疲劳。一般对负荷大的肌群进行按摩。先用较缓和的手法按摩已疲劳的肌肉,然后用较重而快的手法按摩将要承受负担量较大的部位,以提高兴奋性。主要采用揉捏、擦摩、抖动等。
三、运动后按摩(恢复按摩)
1.目的
消除疲劳,恢复体力。
2.部位
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疲劳情况而定,一般是按摩运动负担量最大的部位,极度疲劳时也可全身按摩。
3.顺序
从大块肌肉到小块肌肉,从身体一侧到另一侧,从腰背到臀部到大腿再到小腿再到上肢,有时可加头部按摩。
4.时间
一般在课的结束部分或课后进行,也可浴后或睡前进行。十分疲劳时(马拉松后),休息2~3小时后再按摩。全身按摩一般睡前进行30~60分钟。
5.手法
关节、躯干部以揉为主,从轻推到揉与重推交替,再到按压、运拉、轻推。四肢肌肉部分以揉捏为主(占总时间的60%-70%)。从轻推到揉、揉捏、重推到按压抖动再到轻推。肌肉发达部位,如腰背、臀部、大腿,手的力量不够,可用脚踩、揉。